“731”上映,有些反常。
不信,你看看他们说的。
“剧情漏洞百出,根本是在美化侵略者!”
“打着爱国旗号圈钱,拍得一言难尽。”
9月18日,《731》正式公映。首日票房即突破五亿,目前累计已超七亿。
然而高票房背后,却是大面积低分评价。网络上一二星评论刷屏,评分持续下滑。差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影片质量差,不建议观看有美化日军嫌疑血腥暴力情节不适,影响青少年主创团队立场存疑
更有人呼吁“为了下一代,必须举报该片”。甚至声称“电影导致自己企业倒闭,工人何去何从”。
显然,某些势力已经坐不住了。他们毫不掩饰,直接雇佣水军刷出大量雷同差评。
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731》到底拍得如何?下面我将从历史还原、幕后制作、国际反响三个角度,尽量无剧透地为大家分析。
一、电影是否尊重历史?
有人因片中“实验者吃鸡蛋苹果、基地洁净有瓷砖马桶”,指责电影美化了日军,甚至称推荐者是“汉奸”。
实则稍有常识便知:医学实验必须保持洁净。让受害者吃好住好,是为了维持其健康状态,以便获取更准确的实验数据。
据史料记载,731部队年经费超1000万日元。他们将实验对象按健康程度分为四类,最健康者被用于传染病试验,继而进行冻伤实验。
在哈尔滨严寒中,将人冻僵后泼热水,眼睁睁看着耳朵、鼻子脱落,还戏称其为“达摩”。
而此时人还活着,日军为榨干其最后价值,还会进行枪击贯穿实验。
电影情节均有史实支撑。受害者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被日军称为“马路大”(圆木)。所谓“优待”,只是为了更彻底地剥削。
除冻伤实验外,还有干燥实验、母爱实验等。日本医药、化妆品行业的发达,背后是多少同胞的血泪。
还有人质疑女大佐角色是“带资进组”,并以她的身世进行洗白。实际上,若留意细节:女大佐和艺伎身上的樱花烙印,以及飞机上自称“7月、8月、9月”的孩子,包括林素贤(孙茜 饰)被剖出的带有梅花烙印的婴儿——他们都并非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后代。日军意图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将其培养成精神实验体。
这并非过度解读,而是真实历史。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强制孩子学日语、背溥仪诏书,就是一种精神控制,让人逐渐遗忘自我。
至此,还有人认为《731》不尊重历史吗?它正是在提醒我们:必须铭记,不可遗忘。
二、幕后制作
你知道这部电影拍了多久吗?十一年。
导演赵林山倾尽半生心血,抵押房产,带队赴哈尔滨、日本实地考察,走访幸存者后代,研读8000多页解密档案、400多小时原队员影像,只为最大限度还原历史。
拍摄期间屡遭阻挠,但幸而最终全球上映。
三、国际反响
为何《731》让某些人如此恐惧?从日本漫画中便可看出端倪:日漫中充斥着“廉价原谅”剧情,反派只要忏悔就能被宽恕,或靠悲惨往事博取同情。
他们为何如此叙述?因为他们内心恐惧,深知自己曾经的罪行。他们惧怕中国强大之后,自己会遭到同等的报复。于是不断在虚构故事中寻求安慰,反复否认历史。
正如当年《南京!南京!》拍摄时,有日本演员坦言:“南京大屠杀对日本人而言极其敏感。”731亦然——正因为做过,才害怕被提起。
文章最后,分享一段真实街头采访:一位博主随机询问青少年“日本何时侵华”,四个孩子中,一个答错,三个不知道。
这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若继续遗忘,后果将多么可怕?
对于一个用“终战”代替“投降”的国家,一个战败书中写满不甘的国家,一个将战犯奉为英雄、竭力掩盖历史、甚至自我包装成受害者的国家,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惧战必危,自强则安。既然他们害怕我们记住历史,我们偏要看清。
影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同胞们,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这烟火人间、这国泰民安,不是靠遗忘和原谅换来的,而是先辈用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赢来的。
勿忘来路,铭记历史。《731》值得每个中国人观看。也盼望出现更多如赵林山这般勇敢的导演,顶住压力,还原历史,让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
辽宁股票配资公司,利好优配,斗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