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元代 焦作西冯村出土 瓜田乐雕砖
河南博物院1974年收藏了一批元俑雕砖,这批雕砖出土于焦作西冯封村元代墓葬,雕砖俑共26件,除了个别仆侍俑外,绝大部分是杂剧俑,主要有说唱俑、吹口哨俑、吹笛俑、打节板俑和击鼓俑等。
此焦作西郊王封乡西冯封村发掘的蒙元时期墓葬。该墓前室有十九个人物砖雕俑,除去其中的侍 立和侍仆俑外,有十二个杂剧、散乐砖俑。同时,后室普柏枋上壁拱眼镶嵌有八个社火人物砖俑。相关资料介绍说:
“砖俑分别有执鼓、拍板及排箫者,这些乐器多为杂剧或社火表演伴奏所用。另有肩扛长瓜、手执长柄伞及肩扛旗、牌( 粮斗) 者,这些形象多次出现 于宋元社火舞队文物中,“大概是以农作物模具来祈祝或庆贺丰年,为舞队‘村田乐’‘贺丰年’内容中的常见造型”。这类舞队形式多有儿童扮演,说明西冯封社火砖雕正是由儿童表演的《村田乐》或《贺丰年》节目的体现”。
”此外还有身着僧衣、项挂佛珠、扮演和尚一人。应是宋元社火演出节目《耍和尚》或《舞鲍老》。《武 林旧事》卷二“舞队”条见《耍和尚》《大小斫刀鲍 老》《交衮鲍老》的名目。这类节目大抵是一种扮演 僧人的滑稽表演“。
负瓜舞俑
展开剩余96%此俑高31厘米,椭圆形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眼睛向右后斜视,肩负长瓜,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赤露,以彩带缠绕,打结于胸前。下着短裙,腰系布带,足穿布袜,软靴,挥臂奔跑起舞。
扛伞舞俑
此俑高31厘米,头扎双总髻,上身穿短袖开襟小褂,胸前打蝴蝶结,腹部露脐,下围绣花短裙,腰系布带,左肩扛荷叶长柄伞,左手握伞柄,右手扯彩带,左腿翘起,右腿后蹬,全身做跳跃姿势,形象极为生动。
扛旗舞俑
此俑高33厘米,圆胖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肩上斜背一旗形物,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窄袖齐腰短衫,有垫肩,腹裹绣花兜,腰系布带,下着短裙,足穿布袜,圆口鞋,右肩扛旗,左手抚旗穗,扭动身躯,奔跑起舞。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击鼓舞俑
此俑高35.5厘米,圆圆的脸庞,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微张,头上扎双总髻,赤露上身,左肩斜披长彩巾,打结于腰间右侧,腰系蝴蝶结长带,下着花边短裙,足穿圆口鞋,左臂挟鼓于腰间,右手击鼓,双脚一前一后,表情专注,伴随鼓点,翩翩起舞,其造型优美,童趣盎然。
吹笛舞俑
此俑高35厘米,戴双总髻假大头,上身穿齐胸短袖上衣,挽袖。身披十字彩带,胸前打结,腰系长带,下着短裙,足蹬软靴,双手持横笛,做吹奏状,仿佛在随着音乐跳跃起舞,人物形态自然生动,栩栩如生。其人物的服饰和乐器带有明显北方民族的特色,此为民间游行舞队表演中的山神童子的形象。
打节板舞俑
此俑高39厘米,椭圆形的脸庞,丰润饱满,高鼻梁,两眼大而突,嘴微抿,后脑两侧分绾双髻,颈戴项圈,身穿窄袖长袍,袍服底边有漂亮的花边纹饰,腰系彩带随风飘动,膝下露足,脚穿软靴,左手托节板于胸前,右手打板,两脚似乎边行走,作演奏状。其造型优美,童趣十足。
扛牌舞俑
此俑高37厘米,椭圆形的脸庞,丰润饱满,鼻梁高挺,浓眉大眼,面带笑容。头梳双髻,颈戴项圈,上穿裹肚状绣花短袍,外罩窄袖齐胸开襟小褂,袍下缘至膝,腰系彩带,足着布袜,圆口鞋,左肩扛牌,双手戴镯,作挥臂奔跑起舞状。其造型生动优美,栩栩如生,童趣奕奕。
舞蹈僧俑
此俑高36厘米,国字脸,鼻梁高挺,大耳朵,两眼炯炯有神,光头,颈戴一串佛珠,身着僧服,腰系布带,下穿百褶短裙,膝下露足,右手握拳向前勾,左手向后甩,两腿呈马步,足蹬软靴,咧嘴瞪眼,手舞足蹈。此为元代民间舞队表演中的“大头和尚”形象。
13、瓜田乐主题铜镜 私人收藏
网络资料,忘记谁发的了,抱歉
14、南宋《大傩图》瓜田乐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说南宋宫廷画师所作《大傩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描绘民间驱除厉疫习俗的风俗画。然而不少学者表示,《大傩图》中的人物形象和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傩形象不符,《大傩图》可能名不副实。
《大傩图》这幅画最早见于著录的时间不晚于1745年,著录首见于《石渠宝技·初编》:“宋人大傩图一轴,上等,宇一,素绢本,著色画轴。高二尺八分,广一尺八寸二分。”《石渠宝笈》是清代的著录文献,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大傩图》这个名称并非原画中自带的。但是此画不仅被命名为《大傩图》,乾隆皇帝还命宫廷画家丁观鹏临摹了一幅。
南宋《大傩图》中,有 12个孩童装扮成老者组成游行队列,人物分别顶簸箕,执扫帚,戴斗笠,持长瓜,顶粮斗,扛蒲扇,戴牛首,背蚌壳,顶海螺等,队列中人物首尾相顾,彼此呼应。对此图画面以前有多种解释,现在认为所表现的应是“宋代的民间舞队”。廖奔论证《大傩图》所表现为南宋的《村田乐》,图中的鳖、螺、蚌、蛙、蝌蚪等装饰则体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孙景琛认为《大傩图》内容是“宋代的民间舞队”,“社火”,和立春日行迎春仪中的习俗有关,这支表演队伍,很可能是在立春节令中活动的一支民间迎春舞队。
画面中首位的人,手持长柄竹扫帚、佩带水瓢、畲箕,腿膝盖处缝缀有乌龟。所有人物的头部均戴假套头或面具,面具或衣服上鲜明地突出了蚌壳、蟾蜍、鳌、海螺等典型动物图案。有学者认为内容明显与农事有关。
其实,这些要素与农事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祈雨这个转折,间接地用祈祷的成果风调雨顺,而与农事的丰收进行了隐蔽的关连。
1、鼗鼓、农具、担勾扫帚与春耕仪式
《可斋杂记》《宛署杂记》《春明梦余录》记载云:教坊乐工执彩旗,夹陇讴歌,一唱百和,飐旗而行。上秉耒三往三返如仪,殊不以为劳。圣驾躬耕籍田于地坛……教坊司妆扮优人为风云雷雨地土等神,小伶为村庄男妇,播鼗鼓唱太平歌,两县民执农具,如担勾扫帚之类,各列籍田左右,以待驾至。左手执鞭,右手执金龙犁……凡往回者三。六科、锦衣卫、太常卿导引,上左手秉耒,右手执鞭, 三推,步行犁土中,尽垅而止。耕时,教坊司引红旗两旁唱禾词。
2、上元节扫帚占卜年景
《西湖游览志馀》是明代田汝成辑著的散文集,初刊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该书为田汝成编纂《西湖游览志》时整理西湖周边逸闻而成,收录宋元至明中期杭州掌故、社会风俗及诗词故事。
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杭州一年中的赛社献艺至少有以下几次:上元节(正月十五)有“祭赛神庙”活动,表演节目有“社火、鳌山、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每年立春,官府照例举办迎春仪式,届时“优人、戏子、小妓装扮社火。”
立春之仪,附郭两县,轮年递办。仁和县于仙林寺,钱塘县于灵芝寺,前期十日,县官督委坊甲,整办什物,选集优人、戏子、小妓,装扮社伙,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弹、西施采莲之类,种种变态,竞巧争华,教习数日,谓之演春。至日,郡守率僚属往迎,前列社伙,殿以春牛,士女纵观,填塞市街,竞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其优人之长,假以冠带,骑驴叫跃,以隶卒围从,谓之“街道士”。过官府豪门,各有赞扬致语,以献利市。遇褴褛猥汉,冲其节级,则褫而杖之,亦有谑浪判语,不敢与较。至府中,举燕,鞭牛而碎之,随以彩鞭土牛,分送上官乡达。而民间妇女,各以春幡春胜,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缀之钗头。举酒则缕切粉皮,杂以七种生菜,供奉筵间,盖古人辛盘之遗意也。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先是,臈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卜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鸖、鱼虾、走马之属;其最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波璃瓶之属;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魫、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岁殊,难以枚举,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或祭赛神庙,则有社伙鳌山、台阁戏剧、滚灯烟火;无论通衢委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日,喧阗彻旦,市食则糖粽粉团、荷梗孛娄、瓜子诸品果蓏,煹灯交易,识辨银钱,真伪纤毫,莫欺人家,妇女则苕帚、姑针、姑苇、姑筲、箕姑以卜,问一岁吉凶,乡间则有祈蚕之祭俗,子以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亦有诵经持斋不御荤酒者。
而手持扫帚、水瓢、畚箕的要素,也是民间祈雨祷丰中常见的要素。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举行妈祖“天香巡境”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巡香队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为供养的螃蟹鱼虾海鲜,更有与降雨有关的斗笠、柳条洒水以及扫帚要素。
陕西剪纸中有扫天婆,就是为了祷雨所用的交感功能。
扫晴娘是民间用于祈祷雨止天晴的剪纸妇人像,又称"扫天婆",以红纸或绿纸剪成,造型多为手持苕帚、头戴莲花,流行于北京陕西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其习俗源于止雨巫术,部分地区认为与生殖崇拜相关。元代李俊民《扫晴娘》诗载"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明清时期盛行,《燕京岁时记》等文献均有记载。北方农村至今保留此俗,剪纸多以阴刻剪影技法表现,河南灵宝地区亦称"扫天媳妇"。
3、蚌壳、蟾蜍、鳌、海螺与社祭祈雨关系
《大傩图》中这些水产海鲜,为何与农事有关呢?其实,他是间接相关,因为这些水产存在的目的,我们在此前的阐述中已经说过,就是为了祈雨。
明代《上元灯彩图》中,就有螃蟹的花灯,这可能未必仅仅是猎奇,而与春社的祈雨庆丰的主题有关。因为春社社火的时节正是上元节。见下图所示:
明代《上元灯彩图》局部北宋景德三年由朝廷颁布的祈雨法,操作细中就有:“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吐云黑色。下画水波,有龟,左顾,吐黑气如线”的记载。
金代 张珪《神龟图》
宋代《九歌图》中的河伯卷,河伯乘坐在鼋上,契合原《九歌》中“乘白鼋兮逐文鱼"的描绘。天鼋十星一说即玄武。《酉阳杂俎》云:“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 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西门豹治邺故事中,河伯要娶妇,就是以水灾为要挟的。可见河伯就是掌管雨水的大水神。而鼋则为主雨大水神的坐骑。
宋代《九歌》长卷
元代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 修养拍摄 吉林省博
宋代 传张敦礼《九歌图》河伯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明代张岱曾经在笔记《陶庵梦忆》中描绘了祈雨与社戏,鲁迅在《 朝花夕拾·五猖会》中把张岱所描写的明末祈雨赛会的豪华情景与清末绍兴迎神赛会的情景作了比较,感叹明末赛会的“豪奢”:
“现在看看《 陶庵梦忆》, 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龟。那时却还要扮故事, 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
鲁迅从张岱笔记的社赛,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社戏的情景,社赛中重要的诉求就是祈雨,而在求雨活动中,面对龙王,村童们扮演的就是海龟。
少林寺初祖庵外墙石雕上的水中龙龟要素
乌龟也出现在二郎神祈雨主题的花钱上:
二郎花钱 胡坚藏品
胡坚藏品
请听下回分解。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发布于:江苏省辽宁股票配资公司,利好优配,斗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